武汉工商学院(原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位于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毗邻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投入8.26亿元用于校园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和服务设施的优化改造。占地面积82.7万㎡,校舍面积32.9万㎡;建有涵盖60个实验室的大型综合实验中心,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奖;建有16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36.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30.1万册。
学校设有9院1部,开设有33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及多个专业方向。现有教师总数780人,全日制在校生1.4万余人。[1]
2018年12月,被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布为2017年全民阅读优秀组织。[2]
中文名称武汉工商学院
外文名称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创办时间2002年
校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3号
校训:弘德博问 和谐拓新
1历史沿革编辑
2002年7月24日,经国家民委同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二级学院正式成立。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由中南民族大学与武汉弘博高校设施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
2003年3月,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3]。
2004年2月4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确认,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4]。
2005年9月,新校区第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完工,05级新生入住新校区[5]。
2010年5月19日,启动拟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工作;9月20日,湖北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5人对学校申请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考察;同年,学校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
2011年4月7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转设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通知》,正式批准学校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转设后校名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成为首批12所成功转设的院校之一[6]。
2012年5月31日,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7]。
2014年4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
2015年入选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1]
2018年2月,成为湖北首家转设后通过教育部教学评估民办高校[8]
2021年5月16日,武汉工商学院生态环境产业学院正式成立。[9]
2校园环境编辑
学校位于武汉南大门,坐落于风光秀丽的黄家湖大学城,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学校拥有静思湖、“瀚海”等风景。
3学术研究编辑
建设成果
据2016年10月官网资料显示,近三年,学校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5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28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13项;出版学术专著27部;发表论文1069篇,其中SSCI、SCI检索论文22篇;申请国家专利101项;承担社会服务项目41项。学校助滤+粉末活性炭技术过滤器深度处理废水技术”被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工程院院士孟伟为首的专家组鉴定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平台
学校“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获批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成为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直报点,报送的舆情信息被中央领导批示达30余篇。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武汉工商学院学报》(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学报》)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武汉工商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学报于2008年创刊,登记地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刊号: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0270048号,16开本,中文季刊。《武汉工商学院学报》秉承弘扬学术为宗旨,立足于反映民办高校科研与教学成果,致力于学术精品的推广和交流,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民办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馆藏资源
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有2224个自习座位,周开放时间105小时。馆藏纸质图书130.1万余册,生均84.3册,近三年生均年进书量高于4册;电子图书100.5万余册,能较好的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学术交流
截止2018年止,武汉工商学院已启动与爱尔兰国家学院的“2+2”双学位项目、硕士项目,学生参加双学位项目正常完成学业可获得爱尔兰国家学院大学学士学位及我校的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武汉工商学院已启动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斯托特校区“2+2”双学位、本硕连读“3+2”、学期交流及申请硕士项目。参加双学位项目正常完成学业可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斯托特校区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及我校本科毕业证和学位。
武汉工商学院已启动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留英双学位“2+2”、“3+1”、“本硕连读4+1”及短期交流生项目。参加双学位项目正常完成学业可获得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及我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参加4+1项目完成学业可获得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硕士学位。[10]
4办学条件编辑
据2016年10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设有9院1部,即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物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文法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公共基础课部。[11][1]
据2018年5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拥有1个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4门省级精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湖北高校硕士研究生联合学位计划项目;打造了现代商务服务、信息工程、文化创意、环境与生物工程、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应用型专业集群。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专家教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加快成长、企业导师协同”的多元化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有专任教师800人,教授、副教授占40%,硕、博士教师占80%。学校聘请一批高等教育老专家、校长,政界、企业界管理专家组成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武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及企业界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还聘请了200位企业导师来校任教。[12]
杰出人才
1、客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李京文、魏复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巴曙松[13]
2、资深专家:李圭白(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隆、张安富、夏再兴、卢炎生、陶梅生、刘腾红、程虹、童光荣、王学东、张兆国、张金海、张培林、应时、许开强、杨昌柱[14]
3、首席教授:刘文斌、吴珊、蒋珩、陈兴无[15]
4、青年学者:韦琴、徐玉萍、彭敏、邢赛鹏、张晓骏、张海报、薛莲、魏华、王勇、王海文、邵晓晖、牛学、聂新田、林翔、李明、乐薇、柯赟、胡成松[16]
5、工商英才:王春霞、蔡丽华、吴利霞、马洁、林巍、周小情、张梅贞、鱼晓华、余珊、叶宽、杨文婷、肖志芬、夏金玲、王西方、万辉、彭娅菲、毛毅、刘勇、刘小平、刘苏衡、刘芳、李由、李娟、李晶、江小勤、黄颖、黄净、黄晗、胡晓玲、范红霞、陈媛媛、陈雪芩、陈萍[17]
6、企业导师:高谞、周海艳、李俊、钱文康、陈刚、安彪[18]
7、双师双能:马红玉、沈丽芬、周龙、朱晓伟、陈萍、张海报、薛莲、魏华[19]
教学建设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了政策引导教学、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经费保障教学、全员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近三年,主持完成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5项省级教改项目;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核心课程建设,构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1]
所获荣誉
据2016年10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授予“全国啦啦操实验高校”“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高校”称号,晨星啦啦操俱乐部被授予“全国啦啦操五星级俱乐部”(全国民办高校仅此一家);在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镜头中的三下乡”评选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邓丽班”专题教育活动获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武汉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行动中成绩突出,获评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1项、省部级奖项378项。
学校获“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被评为“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企业优秀职业和技术人才十佳培育基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特色教育理念示范性学校”。[1]
5文化传统编辑
校名
武汉工商学院原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2014年4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
校徽
武汉工商学院校徽以汉字“工商”演绎而成。
标志中上方菱形似星星与学位帽,下方菱形似古钱币,寓意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
标志左右形态由楚国传统纹样演变而来,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
校训
弘德博问 和谐拓新
校训:弘德博问 和谐拓新弘德:弘扬高尚的品德。弘:光大,发扬。《论语·卫灵公》:“人能
弘道,非道弘人。”德:道德,品质,善行。此处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这是做人的准则。
博问:—广泛地学习请教,详细地探讨学问。博:广泛,普遍。《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问:求教,详细探讨。这是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和育人的方法。
和谐:和睦团结,同心同德。和:谐也。《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和,谓心不争也。)《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谐,周旋不逆。”谐:协调,融洽,和合。《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追求全校团结和睦,民主治校,多元文化相融的大学文化。
拓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拓:开辟,扩展。《后汉书·窦宪传》:“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新:初次出现。《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都,其命维新。”这是强调不断改革的创新精神。